伯希和递表、三巨头争霸:3377体育如何抢占2700亿户外市场?
2025年初夏已至,中国体育运动用品行业也开始升温。最近的四月,资本市场与产业层面热闹非凡:国内三大体育上市企业——安踏、李宁、361°相继发布了2024年财报,开启了新一轮的竞争。与此同时,港股市场迎来一位潜在的“新王”——伯希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若成功上市,将一举成为中国营收规模最大的体育品牌。这标志着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正在加速洗牌,一场关于“中国体育龙头”归属的长期战役正在悄然成形。
2024年上市体育巨头财报:安踏领跑,李宁与361°稳中求变
从公开数据来看,安踏毫无疑问是今年最亮眼的“优等生”。2024年全年,安踏的营收达到了1592亿元,其中核心体育业务营收达到了1369亿元,同比增长891%。净利润方面,归母净利润接近五成增长,达1066亿元,创下近年来的新高。分析其背后原因,安踏通过推出中高端产品线,加强了专业形象。其全年支持了多场专业赛事合作,巩固了“专业体育”的品牌认知。同时,研发投入也颇为亮眼,全年研发费用超过8100万元,占营收比重达5.13%。这种持续的技术投入成为产品升级和品牌溢价的基石。
李宁的财务表现则呈现“稳中求变”的特点。李宁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亿元,同比下降55%;但在2025年一季度,营业收入却实现了19亿元的同比增长145%,净利润同比大幅扭转,达1267万元。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代理品牌结束合作以及行业环境的影响。李宁正在加速从“渠道商”向“品牌商”转型,旗下的多个国际品牌也开始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。
市场之外,体育赛道隐形巨头初现
如果说股市中的三强代表了当下中国体育产业的“表面实力”,那么一些未上市但规模庞大的玩家,则代表了行业竞争的“暗流涌动”。4月29日,伯希和向港交所递表。数据显示,伯希和的营收在三年内增长三倍,从2021年的462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733亿元,远超其他上市体育企业,成为目前营收规模最大的中国体育品牌。与安踏、李宁偏重专业市场不同,伯希和更倾向于“大众生活方式市场”,其产品兼具日常穿搭,线上渠道占据主导地位。预计这一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品牌的市场认知度。
中国体育行业的发展趋势
根据最新的《中国体育运动产业发展报告》,2024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150亿元,预计到2026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700亿元。然而,虽然品牌众多,但尚未形成如安踏、李宁在大众运动市场那样的超级龙头,现今可谓道阻且长。与此同时,传统运动品牌对体育赛道的布局也正在加速,耐克、阿迪达斯等品牌纷纷推出越野、徒步、登山鞋系列,以抢占“泛体育”穿着场景。可以说,中国的体育市场正被不同品牌、不同理念层层切割,尚未出现全价格带、全渠道、全人群的闭环整合。
结语:混战时代,国产体育龙头能否突围
可以预见,2025年将成为中国体育运动市场进一步分化的关键之年。一方面,资本市场的活跃将推动更多品牌进入IPO通道,形成“资本+市场”的双轮驱动;另一方面,品牌之间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。未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,或许不再是单纯的规模,而是“科技+品牌”的双重壁垒构建。只有那些真正注重研发、提升产品差异性与专业性的品牌,能够讲好品牌故事、打造可持续的品牌资产,才能在未来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中脱颖而出,成为真正的龙头。
发表评论